黑白直播官网-国足东亚杯名单中七将未获登场机会,廖锦涛刘诚宇引关注
在刚刚落幕的东亚杯足球赛中,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以锻炼新人、调整阵容为目标,最终交出了一份混合战绩:一胜一平一负,位列第三,尽管球队在整体表现上展现出一定的进步,但细观其阵容轮换,一个现象引发媒体和球迷的广泛讨论——本届赛事的大名单中,竟有7名球员未能获得任何上场时间,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年轻新星廖锦涛和刘诚宇,这一情况不仅反映了教练组的战术选择,也折射出中国足球在人才培养和赛事策略上的深层挑战。
回顾本届东亚杯的阵容构成,中国足协在此次赛事中明确以“练兵”为主,征召了大量年轻球员,平均年龄仅为24岁,是历届赛事中最年轻的队伍之一,主教练扬科维奇在赛前强调,目标是给新人国际比赛经验,为未来世界杯预选赛储备人才,最终名单共有24名球员,但全程三场比赛(对阵日本、韩国和中国香港)中,只有17人获得了出场机会,剩余7人全程坐在替补席上,未能踏上球场一分钟,除廖锦涛和刘诚宇外,其他未登场球员包括部分后卫和门将位置的选择,如来自中超俱乐部的年轻后卫李伟和门将张健智,以及中场球员黄嘉辉和王献钧等。
廖锦涛和刘诚宇作为其中的焦点人物,为何他们的未登场尤其引人注目?廖锦涛现年22岁,是广州队的中场核心,以出色的传球视野和防守拦截能力著称,在本赛季中超联赛中,他已稳坐主力位置,并贡献了多次关键助攻,许多专家认为,他恰恰是国足中场缺乏的“创造力引擎”类型球员,而刘诚宇年仅19岁,是上海海港的青训产品,司职前锋,以其速度和射门技巧被视为中国足球的未来希望,在U20亚洲杯预选赛中,他多次进球,展现了大场面潜力,球迷们原本期待他们在东亚杯上获得机会,尤其是对阵实力较弱的中国香港队时,但教练组最终选择了更经验丰富的球员。
分析未登场的原因,首要因素在于教练组的战术保守性,尽管扬科维奇口头上强调锻炼新人,但实战中却倾向于依赖相对经验丰富的球员,在对阵日本和韩国的硬仗中,球队采取防守反击策略,中场和前锋线基本由吴曦、谭龙等老将主导,年轻球员仅作为替补在垃圾时间登场,而在对阵中国香港的比赛中,虽然国足最终取胜,但教练组出于确保胜利的考虑,依然选择了保守的轮换,仅让部分新人如戴伟浚等短暂出场,廖锦涛和刘诚宇的位置竞争激烈——中场有戴伟浚、徐新等压阵,前锋线则有谭龙和刘若钒优先获得机会,这种选择反映了教练组在“成绩压力”与“人才培养”之间的权衡:东亚杯虽非顶级赛事,但公众和媒体依然期待球队避免惨败,从而限制了冒险使用新人的空间。
球员自身的状态和适应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因素,据报道,在赛前集训中,廖锦涛曾因轻伤影响了训练连续性,而刘诚宇则在国际比赛经验上略显不足,教练组可能认为他们尚未完全适应高强度国际赛事的节奏,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连一分钟机会都未获得——尤其是刘诚宇作为前锋,在球队进攻乏力时(如对阵韩国队全场零射正),本可作为奇兵尝试改变局面。
这一现象背后,折射出中国足球的长期困境:人才使用上的“急功近利”与“缺乏耐心”,近年来,国足频繁更换教练,每一任都面临短期成绩压力,导致大赛中倾向于使用即战力,而非投资未来,东亚杯本应是完美的练兵舞台,但如果连这样的赛事都无法给予新人机会,更何谈世界杯或亚洲杯等重大赛事?日本和韩国在本次东亚杯中大量使用年轻球员,甚至包括大学生联赛选手,反而取得了良好效果(日本夺冠,韩国亚军),他们的成功在于体系化的青训和坚定的换血策略,反观中国足球,则常常在“新旧交替”中迷失方向。
从球员个人发展角度看,未登场对廖锦涛和刘诚宇等新星的心理和成长可能造成双重影响,消极方面,失去国际比赛经验可能减缓他们的进步速度,甚至打击自信心;但积极来看,这或许能激励他们在俱乐部更加努力,用表现证明自己,廖锦涛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虽然有些遗憾,但我会继续提升自己,等待国家队的召唤。”刘诚宇则在社交媒体上发文:“梦想不变,努力加倍。”这种态度赢得了球迷的点赞,也凸显了年轻球员的韧性。
展望未来,国足的教练组和管理层需要从本次东亚杯中吸取教训,如果目标是真正的更新换代,那么必须在赛事中给予年轻人更多信任,哪怕牺牲短期成绩,否则,名单中的“未登场群体”只会越来越大,导致人才浪费和青训脱节,国足将备战2026年世界杯预选赛,扬科维奇需要更大胆的轮换策略,避免重蹈覆辙。
本届东亚杯的“7人未登场”现象绝非小事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足球在战略规划、人才使用和文化建设上的短板,廖锦涛和刘诚宇等名字应当成为改变的催化剂——而不是沉默的统计数字,只有当每一个入选名单的球员都能获得公平的机会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向复兴之路。
留言0